古琴

未来交响·五行,古琴与科技的梦幻交响

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,当古老的琴韵遇上智能的律动,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?今日,为大家推荐一部具有时代性的古琴音乐作品——《未来交响·五行》。这是由一群充满创造力的年轻人组成的“智梦琴心”团队,倾情打造的一首人机跨界协奏曲,一场关于古琴与电子交响乐的奇妙对话。

9月20日晚19:30,中国科学技术馆官网、科普中国、新华网、网易新闻、微博科普、环球时报、爱奇艺、光明网、科技日报、AIGCx、济南日报等众多平台,全网播出"未来之声-AIGC音乐科技之夜"。据统计,线上观看人数累计超过155.5万人次,彰显了科技艺术跨界融合的巨大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。

为了让更多朋友们能够聆听到这份来自未来的交响,作品已在各大音乐平台上线。无论您身在何处,只需点击链接,即可进入这场跨越古今的音乐之旅。链接:https://weibo.com/tv/show/1034:5080962992635971

《未来交响·五行》




“智梦琴心”团队作品

音乐创作:冯书雅

古琴演奏:曾鼎夫

统筹策划、视频创作:刘嘉俊

视觉设计、画面创作:徐雅静

策划管理、画面创作:刘畅

作品版权: 中国科学技术馆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及作曲、演奏、AI视频创作和画面设计者


在上海音乐学院学生(研究生)工作部、学生处和上海音乐学院创业指导站的推荐下,作曲指挥系2021级本科生冯书雅和民族音乐系2021级本科生曾鼎夫成功入选“AIGC+超媒介叙事”未来媒介创客营参与培训。《未来交响·五行》诞生于"AIGC+超媒介叙事"未来媒介创客营,其创作团队“智梦琴心”获媒介先锋奖,音乐创作冯书雅获媒介创客营优秀营员,古琴演奏曾鼎夫获最佳表演奖。

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特任副研究员、媒介创客空间的周慎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告诉记者:“《未来交响·五行》是让我大受震撼的节目之一,中国古典音乐和AI创作出的音乐融合,现场的试听效果非常好。这个节目充分展现了人工和智能的完美配合,具有先锋性,所以我们把它作为压轴节目出场。”

《未来交响·五行》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和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建成15周年,以及2024年全国科普日而创作的人机结合古琴协奏曲。该作品是"未来之声-AIGC音乐科技之夜"活动的一部分,活动由中国科学技术馆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办,艺识流数字艺术机构、MUSEME古典音乐厂牌、网易新闻和中国科大媒介创客空间共同承办。
《未来交响·五行》是首部人机跨界共创的古琴与电子交响乐协奏。作品以中国“五行”理念为核心,强调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种元素的相生相克、循环往复。作品通过多元的创作技术实现人机共创,所运用的技术包括:交响乐与古琴音乐创作+古琴演奏+虚拟乐器演奏传统交响乐+电子合成音景创作+AI作曲+自然音效设计+声音混响重塑。在人机共创的过程中,不仅致敬了传统艺术的深厚底蕴,更展现了新科技在艺术领域的无限可能。人机共创的不仅是一种技术创新,更是一种文化理念的突破,它象征着人类对未来的探索和对传统价值的尊重。作品分为七个段落:混沌初开、水之上善、木之欣欣、火之涅槃、土之载物、金之熠熠、宇宙无垠,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对于宇宙万物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。

在视觉上,融合了中外艺术家的视觉艺术特色,展现中国传统神话文化、色彩文化和节气文化,将AI文字生成图片、AI图片生成视频等创新手段融入其中,通过多个软件和插件的巧妙剪辑,打造出一幅幅视觉盛宴。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,将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与现代科技相结合,探索传统与未来的和谐共生之路。